《新安全.东方消防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命门动气说学术思想探析及其指导下的温阳止泻

 
来源:新安全.东方消防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25
 

孙一奎(1522~1619),字文垣,号东宿,别号生生子。师承于明初医家黄古潭,是新安名医汪机的再传弟子,深受家学影响,敏而好学,儒释道三家兼通,继承创新新安固本培元学,立命门动气之说,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其著有《赤水玄珠》《医旨绪余》《孙文垣医案》,是其学术思想的主要集中体现。

1 贯儒道之说,穷性命之理

中医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自其诞生之日便密不可分,被奉为中国哲学圭臬的《易经》更是影响深远,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。孙一奎别号生生子,贯儒道之说,穷性命之理,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,命门动气说的基础正是基于两肾坎中之阳,肾中一点动气是生命的源动力。

1.1 理学之命门动气

鼎盛于宋的理学是融儒释道三家之学,以探讨理气与心性为主要内容,且有别于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的一门新儒学。周敦颐为理学之先驱,所作《太极图说》为理学奠基之作,以阐太极阴阳之理,探求宇宙生命的本源。周敦颐太极-阴阳-五行-万物的宇宙模式,彰显了他对五层太极图的升华,该学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,为历来所没有,后世医家以太极为本体的命门学说即是受到太极阴阳鱼思路的启发[1]。张载受《太极图说》影响创气一元论,将万物生长壮老已之变化归于气聚与气散,强调气在万物生长变化中的主导作用,其气化论为孙一奎命门动气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[2]。朱丹溪医儒兼通,开创性地将理学引入到医学,启发后世医家从理学角度思考探索中医学术问题,同时受朱熹理学“格物穷理以致乎极”“穷理尽性”等观点的影响,日益重视中医理论,穷经皓首,阐释医理[1-3]。

1.2 道家学说之于命门动气

道家学说对于命门学说的发展有其深远影响,“命门”一词虽始见于《黄帝内经》(以下简称《内经》),于《难经》处亦有论述,《内经》《难经》对于命门的认识存在出入。从《灵枢·根结》:“太阳根于至阴,结于命门,命门者,目也”所认识的命门是眼睛的观点,到《难经》所认为的命门是“精之所舍、原气之所系”,可视为命门学说最早期的一次学术大讨论。但从魏、晋、隋、唐之后,命门之说不为彼世医家所动,在命门学说发展方面多无建树。道教内丹学说以汉·魏伯阳之《周易参同契》为奠基,经过后世不断补充创新,内丹学说日臻成熟,推动了道教理论的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养生理论。内丹是相对于外丹而言,以肾精、心液代替外丹炼药中不可缺少的铅和汞,借助于肾精与心液的交互,主宰人的生命活动,道教所谓之内丹即中医理论中所说的命门。道教内丹理论在古代医家理论创新中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。正是基于此,医家通过将道教中内丹术的丹田理论加以创新发展,从而促进了命门学说的发展,并使其日益成熟,这也正是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医养生观点中“养生重命门”的学术特点[4]。孙一奎医道兼通且自号生生子,对道教理论推崇之至,追随先贤的脚步,基于道家理论医易融合,最终创立了命门动气学说。

2 孙一奎命门动气说内涵

孙一奎儒道兼通,深谙道教内丹理论,旁及宋元理学之说,受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的启发,以太极为人身之本体,命门所存之动气为人身立命生生不息之机,提出命门动气学说。诚如其所云:“夫二五之精,妙合而凝,男女未判,而先生二肾,如豆子果实,出土时两瓣分开,而中间所生之根蒂,内含一点真气,以为生生不息之机,命曰动气,又曰原气,禀于有生之初,从无而有。此原气者,即太极之本体也”[5]5-6。

2.1 命门居中,为元气所系

命门的具体位置历来有很大争议,或位于眼睛,或居左肾,或居右肾等。孙一奎则在《医旨绪余·右肾水火辨》中说道:“两肾中间动气,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谓之阳则可,谓之火则不可,故谓坎中之阳,亦非火也。二阴,即二肾也,肾既皆阴,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,亦非也。[5]9”他摒弃前人之见,以易之坎卦为切入点,提出两肾皆属阴,命门属阳,且位于两肾之间,犹如坎之中宫为乾阳所系。命门属阳,其生发之机有赖于坎中之阳,即孙一奎所说的动气又称原气,亦为元气。“元”《说文》解之为“元,始也”,命门动气为生命的本元,其性属阳,“阳化气,阴成形”,是人身立命的功能基础。因此,孙一奎注重人身下焦之真元,并创制壮元汤、壮元散等培补原气的名方。

2.2 命门原气为呼吸之根本

《难经·八难》:“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。”孙一奎以此为根本,认为人“赖此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,有是动则生,无是动则呼吸绝而物化矣”。认为宗气是人呼吸的根本,统管上、中、下三焦之气的输布运行。宗气是由先天之精气与后天水谷精微之气合于胸中而成,也就是孙一奎所说的宗气有赖于“后天水谷之气,而肾间动气作为先天之气,是对呼吸起根本作用的,即肾间动气是人身呼吸的原动力,是“三焦之原”。

2.3 原气以三焦为别使

孙一奎认为,三焦为无形之质却有有形之功,流注于五脏六腑、膈膜脂膏之间,如其所言:“所谓三焦者,于膈膜脂膏之内,五脏六腑之隙,水谷流行之关,其气融会于其间,熏蒸膈膜,发达皮肤、分肉,运行四旁,曰上中下,各随部分所属而得名,虽无其实,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”[5]21。同时主张“包络、三焦为相火”“命门不得为相火,三焦不与命门配[5]5”。三焦虽不与命门相配,但其相火却发自原气、出于上焦,为“原气之别使”,有“俾助生生不息之功”[6]。三焦作为原气之别使,能温分皮肉,以其流注各部之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气,三部之气主司各异,上焦主纳气,与膻中之宗气密切相关;中焦主司腐熟水谷,为“水谷之气”;下焦有分清泌浊之功。三焦因其不同的生理功能,病理情况下论治亦有所不同,如其所言“上焦主纳而不出,其治在膻中;中焦主腐熟水谷,其治在脐旁;下焦分清泌浊,其治在脐下[5]20”。三焦虽为原气之别使,在为命门动气鞍前马后,代动气行其功。

3 命门动气说指导下的温阳止泻法

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、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,甚至泻出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[7]。自古以来,医书中有关泄泻的记述不胜枚举,其名称也随历史发展各有不同。“泄泻”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出土文献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,在《内经》中,“泄泻”记载种类繁多,有“泄”“后泄”“下泄”“窍泄”“泄注”“洞泄”等,其他经典著作的记述也各有不同。如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,一改《内经》中泄泻之名,而将“泄泻”与“痢疾”一类具有泄下表现的病证以“利”或“下利”统称之,且较少使用其他词汇。宋金元时期,“泄泻”反映出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,同时又有复古倾向的特点。到明清时期,“泄泻”一词逐渐有规范、统一的趋势,并与“痢疾”明确区分,“痢疾”已由一个“证名”上升为一个“病名”而独立存在,与“泄泻”不再合称[8]。笔者所言“泄泻”,主要专指普通腹泻这一类疾病。

3.1 泄泻的病因病机

导致泄泻的病因有很多,虚实寒热、外感六淫、内因、外因、不内外因等均可引起患者的泄泻。气化的观点贯穿于中医理论之始终,气化常影响脏腑功能,累及脾胃则运化不及,从而加重泄泻的发病[7]。从五脏关系着眼考虑,多数医家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所致。李中梓认为泄泻是脾虚所致。张景岳强调脾胃虚弱、水谷反为害引起泄泻;脾寒、脾热以及脾阴不足均可引起泄泻;泄泻在肾则肾阳虚衰,命门失于温煦所致,肾气虚、固摄无权、肾阴亏虚、肾精不足而导致泄泻;肝主疏泄,若疏泄不及、肝气乘脾、脾气虚弱、运化失常则易出现泄泻;肺与大肠相表里,痰湿不化、流注肠间导致泄泻[9]。

3.2 泄泻的论治

泄泻从脾论治,以运脾祛湿为基本治则,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;从肝论治,以抑肝扶脾为基本法则,多以痛泻要方为基础方;从肾论治,以温补命门之火、复其温煦之职为基本治则,常用四神丸温补命门之火;从肺论治,常用发汗解表、宣肺散邪之法,使表卫之邪随汗而解,常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。随着命门学说的发展,从心论治泄泻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,即益火补土、振奋脾阳,兼助小肠泌别清浊之功[10]。

3.3 命门动气与温阳止泻

命门动气说以肾间动气为人身之原气,起温煦推动作用。泄泻之病因虽与脾胃关系密切,亦与小肠密不可分,皆因小肠为州都之官,主司泌别清浊,若脾胃或其他脏腑病变累及小肠、泌别失司引起泄泻。道教内丹理论认为,肾精与心液的交互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,肾属水与易之坎卦相应,心属火与离卦相应,心肾交通是生理基础。肾之动气有温煦之功,以三焦为其原气之别使。孙一奎曾提出“上焦

主纳而不出,其治在膻中;中焦主腐熟水谷,其治在脐旁;下焦分清泌浊,其治在脐下[5]20”。脐与命门相应,治下焦泌别清浊功能失司,应以温固肾命为首要任务。孙一奎治疗泄泻初起兼有表证,常用逆流挽舟之法,若虚弱滑泄则主以升阳益胃,脾虚寒泄则升阳渗湿,气虚泄泻则以补养脾胃之气为主,脾肾阳虚首当温煦下元,痰湿夹杂则以温化为安[11]。《孙文垣医案·卷三·新都治验106案》曾载一泄泻病案:何洗心每饮食不适,必作胀泻、理脾之剂,历试不瘳。脉左三部皆濡弱,右寸亦然,关滑尺沉微,此下元虚寒所致,法当温补。以补骨脂、杜仲、菟丝子各6 g,山茱萸、人参、山药各3 g,茯苓、泽泻各2.5 g,肉豆蔻0.5 g,数剂而愈。孙一奎认为此患者泄泻因下焦元气虚寒、温煦不足所致,补骨脂、杜仲、肉豆蔻补肾助阳,以复下焦虚寒之元气;菟丝子补益肾精,以防过于温补命门元阳,耗伤阴精;山药、茯苓治其寒湿阻滞之标以除其邪;山药、人参脾肾共补,全方辛温大热以温补虚寒之下元,共奏温阳止泻之功。

4 结语

孙一奎一改前人之见,以易之坎卦为切入点,认为命门属阳,居两肾之间,是呼吸之原,统上中下三焦,为人安身立命之本。命门动气说对于泄泻论治有积极的指导意义,孙一奎临证时常辨证施治,以求方药之精义,识证之精准,并以三焦为元气之别使,治疗从三焦出发,对于下焦因小肠泌清别浊功能失司导致的泄泻,提出应以顾护下焦肾命为主,用药以温补肾阳之品为主,兼以顾护补益脾气,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,同时启发后世医家从肾间动气出发,以温煦肾命为要治疗泄泻。

[1] 孟庆云.宋明理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[J].中华医史杂志,2002,32(3):131-134.

[2] 王鹏,洪靖,王炜.宋元理学对孙一奎命门动气说的影响[J].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7,40(5):16-18.

[3] 姚春鹏.理学太极论与后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嬗变[J].周易研究,2009,2:86-96.

[4] 许敬生,耿良.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[J].江西中医学院学报,2005,17(4):19-24.

[5] 孙一奎.医旨绪余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8:5-6.

[6] 王晓鹤.孙一奎的命门三焦说及其临床意义[J].山西中医学院学报,2002,3(2):16-18.

[7] 王立能,李青,刘楠,等.从气化理论探讨泄泻的病因病机[J].云南中医药杂志,2016,37(12):21-23.

[8] 高驰.“泄泻”病名源流考[J].医学与哲学,2014,35(2A):82-85.

[9] 王翠芳,李峰,王玉光,等.浅谈泄泻与脏腑的关系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1,26(9):1921-1923.

[10] 王皓宇,马育轩,殷越,等.泄泻之五脏论治[J].中医药信息,2013,30(1):5-6.

[11] 周波,秦玉龙.孙一奎辨治泄泻的经验[J].四川中医,2005,23(7):1-3.


文章来源:新安全.东方消防 网址: http://xaqdfxf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35790.shtml


上一篇: 新安股份:2018年扣非净利润大增5倍
下一篇: 政党及群众组织论文_驻得下 融得进 帮得好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新安全.东方消防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